
選擇 TKB 的理由
當初選擇TKB,其實並不是因為TKB的師資有多好,
純粹只是因為TKB最先來我們班演講。
原本我只打算去蹭個免費午餐就走,
畢竟在聽演講前,考碩士根本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中。
沒想到在台下越聽越心動,再加上限期繳費有優惠,就這樣報名了。
成大工程科學所(丁組)備考心得及時間規劃
準備考試這種事,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大家都說「跟著老師進度走就能保底頂大」,
但實際操作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我的一週計畫安排大概如下:
- 三天讀工數
- 一天動力或材料力學
- 一天休息、兩天上課
等到剩下不到45天的時候,我會開始寫歷屆試題,
將讀書時間的安排慢慢的從工數轉移到動力和材力(主要是材力因為要背得太多),
畢竟這兩科才是衝高分的關鍵。工數只要死守住30分基本盤就好,
至少確保每間學校的工數題都能撈到及格分。
在準備考試的期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痛苦,
我認為準備考試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那如何堅持呢?
以我自己來說,即使是鄰近考試,
我還是依舊會留給自己玩樂的時間,讓自己適當的放鬆休息。
如果你發現今天真的讀不下去,那就馬上去耍廢,即便耍廢一整天都沒關係,
不要太在意還沒有讀完,因為說真的,
你永遠不可能「讀完」所有內容,與其焦慮進度,不如隔天打起精神繼續拼。
最後就是最好找一群讀書夥伴,時不時的以關心的名義,
問他讀到哪裡了,確保自己沒有過得太安逸,
以這種方式督促自己努力讀書,這樣來加強讀書的動力,讓朋友捲死自己。
心路歷程
我是從大三下學期才開始認真準備碩士考試的。
剛開始因為前面單元比較簡單,所以鬥志高昂,
但隨著工數難度逐漸提升,需要投入更多時間,
再加上學校課業的雙重壓力,漸漸地就有點力不從心。
最後我的工數只讀到第四章,動力學讀到第五章,
不過看到身邊的朋友進度也差不多,心態上倒是保持得還算平穩。
到了暑假,我盡量每週跟上老師的進度,
但因為工數的矩陣、向量、複變,以及材力都是第一次接觸,
最終只勉強讀完工數的矩陣和材力。
這時,我對工數的目標也從原本的「考80分以上」調整成「有分數就好」,
轉而把重心放在拉高動力學和材力的成績。
暑假班上完課後,有兩週的空窗期,
這段時間我幾乎都在放空,只覺得考碩士真的好累。
不過,休息兩週後,精神狀態恢復不少,
上衝刺班時反而充滿幹勁,也趁這段時間把之前沒讀完的單元補上。
然而,衝刺班上完後,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一樣,
完全提不起勁看書,所以我又讓自己休息了兩天。
最後剩下大約三週的時間,我開始瘋狂寫歷屆試題。
寫著寫著發現,工數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反而是材力比預期中更具挑戰性。
這段過程像是拆解一道複雜的拼圖,每解開一題,就多拼上一塊信心。
雖然時間緊迫,但透過反覆練習,我逐漸摸清考題的脈絡,
也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分配精力,優先鞏固拿手題型,再回頭補強弱項。
考前的衝刺讓我意識到,備考終究是一場與自己的耐力賽。
過程中雖有跌撞,但那些咬牙撐過的深夜、反覆修正的筆記,
甚至是「耍廢」後重新振作的瞬間,都成了最真實的成長印記。
放榜那天,看著成績單上的數字,我沒有預期中激動,反而有種水到渠成的平靜。
原來那些看似散落的努力片段,早已在不知不覺間串成了答案。
大碩工科所(先進材料與固體力學組)師資推薦:張皓
張皓老師的教學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他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和幽默風趣的風格幫助我們理解公式,
讓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他不會只要求我們死記硬背,而是會詳細講解每個公式的推導過程,
讓我們真正理解背後的原理。比如在講解科氏力時,
一般老師常用颱風舉例,但這種抽象的例子很難讓人實際感受力的作用。
張皓老師卻用遊樂園的遊樂設施來比喻,
配合生動的肢體表演,即使沒親身體驗過的人也能產生共鳴。
最重要的是,老師改變了我的學習方法。
當我還在使用死背公式的笨方法時,
他教導我:「公式不是要背符號,而是要理解符號背後代表的物理意義。」
這個觀念徹底改變了我的學習方式,大大提升了我在解題時的公式應用能力。
工程科學研究所(先進材料與固體力學組)課程推薦
課名 | 師資 | 試聽 |
---|---|---|
熱流/機械所
|
TKB師資
|
|
基礎工數
|
歐大亮老師
|
|
動力學
|
張皓老師
|
|
材料力學
|
張皓老師
|
|
如果你在 TKB 的課程列表中,找不到你想試聽的課程,請不要擔心。
你可以利用下方的表單,告訴我們你的需求和想試聽的課程。
我們將會根據你的回饋,提供最適合你的課程資訊,或是為你安排試聽的機會。
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協助你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因此,你的需求和意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無論你的問題或需求為何,我們都會盡全力來協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