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的命題依循108課綱的精神,從過去單純的知識記憶,全面轉向強調「核心素養」的評量。這場轉變要求考生具備將知識應用於複雜情境的能力,重點在於「高效閱讀、快速資訊提取與複雜思辨」的能力。
本篇指南將根據最新的評量指導思想與試題趨勢分析,為學生們提供最權威且精準的準備策略,目標在於幫助學生精確掌握「會考國文怎麼讀」與「會考國文怎麼準備」的要訣,達成精熟(A)等級。
從記憶到應用(素養導向)
會考國文的測驗時間為70分鐘,題數約在38至46題的單選題範圍內。近年試題的趨勢顯示,長篇白話文與文言文的文本長度和認知複雜度顯著增加。
準備的核心,在於理解學力評量的根本轉變:它不考驗記憶的容量,而是考驗對知識系統的理解和應用效率。
評量重心已從單純考知識點,轉向要求學生將「知識、能力與態度」整合,特別是「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能力。
| 評量核心轉變 | 舊模式(知識檢核) | 新模式(能力應用) |
|---|---|---|
| 考核內容 | 課綱範文、語文常識定義的羅列 | 多元文本、跨符號整合、高階思辨 |
| 目標要求 | 正確記憶與背誦 | 理解知識的內在 lógica 與系統 |
| 高鑑別度區分 | 基礎知識錯誤 | 處理複雜文本的效率與精確度 |
基礎語文能力的邏輯化與系統化
儘管會考國文趨向素養導向,但基礎語文能力依然是建立高階閱讀的基石。然而,評量方式已從單純的記憶轉變為邏輯應用的考驗。
詞彙與語境運用:從「考倒」到「考用」
命題趨勢不再單純考驗罕見的字音字形,而是更著重於考驗學生在特定語境中對常用詞語的正確應用。
實戰訓練:自我導向的累積 準備模式必須轉變為持續性的、自我導向的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閱讀中,主動「清除所有字詞障礙」,即在遇到不熟悉或易錯的字詞時,立即記錄並掌握。
(107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11題)
- 解題思路: 「宦海波濤」指官場上的起伏,故應填入「浮沉」;而「仕隱哲學體系」的掙扎,則屬於精神層次的考驗。
- 能力體現: 考查考生根據整體文意脈絡和抽象概念選擇最匹配詞語的能力。
語文常識:掌握內在的邏輯與系統
傳統的語文常識題型,例如「六書」(造字法則),已從要求羅列定義,轉向要求理解其內在的「邏輯」與系統。
實戰訓練:系統化判斷流程 教學應提供系統化的邏輯判斷流程。例如,在判斷字的結構時,應先判斷字是否可拆解;若不可拆解,則根據字義判斷是象形還是指事。
(112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6題)
- 解題思路: 該字形「看起來像張口見齒的樣子」是描繪具體實物,故為象形字。在小篆字形中,增加了「止」表示聲音,則是採用「形聲」的造字原則。
- 能力體現: 考驗學生對知識系統的理解和應用效率。
四大高階閱讀能力
國文科的評量已全面提升認知層次,主要檢核詮釋、摘要、推論、區辨四項核心閱讀技能。以下表格將詳細說明每一項能力的訓練策略和對應的會考實戰要求。
| 核心閱讀能力 | 認知要求與評量目標 | 實戰訓練方向 |
|---|---|---|
| 詮釋能力 | 解讀陌生文本、文言文意涵的系統化轉譯 | 結構化翻譯策略;將文本意涵轉譯為圖表或圖像(異質轉譯)。 |
| 摘要能力 | 抓取長篇、多文本組題的核心論點或主要事件鏈 | 結構化複述訓練:用自己的語言即時複述核心觀點。 |
| 推論能力 | 從現有資訊外推未明言的因果關係、潛在觀點 | 邏輯中斷訓練:在關鍵節點推論情節發展或作者意圖。 |
| 區辨能力 | 對語言措辭進行精確掌握,識別選項中細微的邏輯謬誤 | 精確性比對:將原文句子重新措辭(Rephrasing),比對語義是否完全等同。 |
詮釋能力:文言文翻譯與文本意涵解讀
詮釋能力的難點來自於需要解讀非課綱選文,並根據文本脈絡推斷詞義和複雜句意。
(107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8題)
- 解題思路: 文中將作品與創作者的心靈緊密連結,推論作品中的微末細節都源於作者內在的思維和情感。
- 能力體現: 考查對作者隱含觀點的詮釋能力,體現「作品皆是創作者內心情志的投射」。
摘要能力:高效抓取應用文本的主旨
摘要能力要求考生在長篇閱讀和多文本組題中,精準提取主旨。
(107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5題)
- 解題思路: 根據作者強調的先後順序,即先有「藍圖」(好的劇本和製作案),才能有效發展「螺絲釘」(特效團隊),推論出好的劇本和製作案是發展電影產業的根本。
- 能力體現: 要求學生在應用文體(如產業評論)中,快速抓取並準確摘要核心論點。
推論能力:從因果鏈條外推結果
推論題要求學生從文本表層資訊中發掘隱含的因果關係。廣泛閱讀小說本身就是一種推論能力的有效練習。
(107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9題)
- 解題思路: 根據因果鏈條反向推論,在浮游生物多(即水域混濁,營養鹽多)的水域中,食物來源豐富,魚類將更容易生存。
- 能力體現: 考查學生對自然科學文本中複雜因果鏈條的精準理解和推論能力。
區辨能力:思維的嚴謹性與邏輯判斷
區辨能力是精熟等級的關鍵鑑別指標。它要求學生具備對語言的高度敏感性與思維的嚴謹性。
(109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40題)
- 解題思路: 文本區分了絕對的「真實的歷史」(無法得到)和逐步接近的「歷史的真實」。任何聲稱能達到絕對真實的選項都存在邏輯謬誤。因此,最接近的觀點是「歷史」的研究是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實」。
- 能力體現: 這是思辨要求的常態化與高階化範例,要求學生進行高層次的邏輯判斷。
符號運用與圖表解析
高效的備戰不僅依賴於單項技能的提升,還需要綜合運用策略,特別是應對現代生活中常見的跨符號閱讀情境。
結構與邏輯:標點符號與連詞的精確使用
國文評量透過連詞、標點符號,間接評量學生的邏輯架構與表達結構。
(107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1題)
- 解題思路: 第一個空格連接「寧願去品嘗憤怒」與「寧願去咀嚼苦味」兩個並列的分句,宜用分號(;);第二個空格處的語氣已完結,宜用句號(。);末句為強烈的感嘆語氣,宜用驚嘆號(!)。故選擇 (C) ; 。 !。
- 能力體現: 考查學生對標點符號在語氣、句式結構上的應用判斷。
跨符號閱讀:圖表資訊的轉譯與整合
素養導向評量高度重視符號運用能力,要求學生具備處理、應用和批判來自文字與非文字符號(如圖表、圖像)資訊的能力。
(107年會考國文科試題第4題)
- 解題思路: 學生需要精確比對圖表中的數據(視覺符號)與文字敘述。例如,甲國國小學生的教育經費是略低於OECD平均值;丙國國中學生的教育經費也略低於OECD平均值。只有丁國高中生所分得的教育經費在相較於圖表中列出的其他國家是最高的。
- 能力體現: 這直接考查了學生將複雜數據轉譯為文字敘述,並進行精確比對的能力。
結論:會考精熟的致勝路徑
會考國文怎麼讀?精熟(A)等級的達成,不再依賴對課綱內容的記憶覆蓋,而是完全取決於學生能否將核心的語文技能(詮釋、摘要、推論、區辨)高效應用於陌生的、複雜的、多符號的情境文本中。
成功的備戰路徑總結為:
- 結構化訓練: 將四大閱讀能力視為獨立技能,進行針對性練習,特別是推論和區辨能力。
- 效率化閱讀: 掌握「先讀題幹,後讀文本」的策略,以應對長文本的時間壓力。
- 基礎邏輯化: 以邏輯判斷取代死記硬背,將基礎知識的累積融入日常閱讀的每一個環節。
總而言之,準備會考國文,就像是學習精密儀器的使用。基礎能力提供了儀器的準確性,而四大閱讀技能則決定了您能否高效且精確地操作它。只有當基礎紮實,並能靈活運用高階思維,才能從複雜的文本數據中,提煉出最精確的答案。
會考國文常見問題
A: 考試重點與趨勢的核心是:從考查「你知道什麼」,轉變為考查「你如何運用所學」。
這包含兩大考試重點與四大命題趨勢:
兩大重點:
- 基礎語文能力的應用化: 重點轉向在實際語境中,對字詞、成語、標點符號等進行邏輯判斷與精確應用。
- 高層次閱讀理解: 這是評量的核心。主要檢核四大高階認知能力:詮釋(理解隱含觀點)、摘要(提取核心信息)、推論(推斷未明言的因果)與區辨(區分細微差別)。
四大趨勢:
- 素養導向的認知複雜度提高: 鑑別度來自處理複雜信息(如長文本、多文本)的效率與思辨深度。
- 跨符號與生活情境應用: 大量納入圖表、圖像等非文字符號,考查多元信息的整合能力。
- 文言文選材廣度穩定: 多選用課綱外的短篇故事或筆記,側重修身、處世哲學或諷諭教化。
- 寫作手法鑑賞深化: 不再只要求識別修辭,而是要求鑑賞修辭在文中的實際效果與意境。
A: 命題取材多元,根據分析,出現頻率最高的主題可歸納為六大類型。
其中,「基礎語文能力」、「人生哲學與處世態度」(屬高階閱讀思辨),以及「跨領域的社會與科技素養」這三類最為突出。
六大主題類型:
- I. 基礎語文能力(極高頻): 字音字形、詞語成語在特定語境的精確使用。
- II. 人生哲學與處世態度(極高頻): 修身立德、自我認知、生命價值觀等,常見於文言文或詩文題組。
- III. 社會、生活與科技議題(高頻且趨勢上升): 跨符號圖表閱讀、公共衛生、科技倫理(如 AI、隱私)、媒體素養等。
- IV. 文學與藝術評論(高頻): 寫作手法分析、詩詞意境鑑賞、文人風格評價。
- V. 歷史、政治與治理(高頻): 歷史人物評價、為政之道、史學思辨等,多以文言文呈現。
- VI. 應用文與文體常識(穩定): 題辭、對聯(平仄)、六書等,常與生活情境結合。
A: 題型的核心變化是從「單一知識檢核」轉向「高層次閱讀理解與素養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面向:
- 基礎語文題的「應用化」:
傳統考字音、字形、成語的題型,從記憶導向轉為邏輯應用導向。重點在於考查詞語在特定語境中是否使用恰當,或判斷連詞、標點符號在句中的邏輯關係是否精確。 - 閱讀理解題的「高階化」與「多元化」:
- 選材多元: 文本從傳統文學擴展至應用文體,如報導、廣告、說明文、產業評論等。
- 結構改變: 以兩篇以上短文或圖文組成的大型「題組」變得常見,要求考生進行跨文本的比對與整合。
- 思辨深化: 推論題型從推測情節,深化至知識論思辨(如區分「真實的歷史」與「歷史的真實」)。
- 跨領域與跨符號題型的「常態化」:
- 跨符號: 大量引入圖表、流程圖、地圖等視覺符號,要求考生進行文字與圖表的轉譯(如判讀熱傷害症狀圖表、相機對焦說明書)。
- 跨領域: 題材涵蓋社會、科技與時事,例如考查個資法、AI 產業困難、非現金支付對消費感受的影響,或分辨新聞報導的客觀性。
TKB國中補習課程推薦|會考制霸
面對國中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選擇合適的補習方案變得至關重要。
會考制霸不僅能滿足學生靈活學習的需求,還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教學特色與課程試聽
| 科目 | 師資 | 時數 | 特色 | 試聽 |
|---|---|---|---|---|
| 國文 | 趙芳玉 盧今 |
52.5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英文 | Annie | 30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數學 | 洪立穎 | 37.5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公民 | 曹佳理 | 31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地理 | 張宇斌 | 27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歷史 | 邱傑承 | 24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理化 | 王晨琳 林威 |
40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 生物 | 謝裔強 | 30小時 |
點我 試聽 |
點我 試聽 |
文章試題來源:國中教育會考
文:江韋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