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08 課綱的指引下,「會考化學」考題不再只考傳統計算,更強調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實驗理解能力。
以下將介紹命題趨勢、核心素養、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以及 TKB 在「會考化學」教學與課程上的特色與亮點,幫助考生系統化提升成績。
108課綱下會考化學命題趨勢
隨著108課綱實施,「會考化學」命題方式也迎來明顯轉變。
近年會考理化考題明顯減少純計算題,比重增加的則是結合圖表、資料判讀與情境理解的素養導向試題。
考題常出現圖表或數據,要求學生在閱讀題目敘述後,從圖表中找出關鍵線索,反映出命題更重視邏輯判斷和資料解讀能力。
這樣的命題趨勢,促使學生需熟練於快速讀圖、理解圖表意義,而非僅靠公式套用。
會考化學命題趨勢
近年「會考化學」命題大量採用圖表或數據表的形式,學生需從文字描述與圖表中找出解題線索,純計算題數顯著減少。
命題範圍不限於公式與定律,還會結合時事或生活化情境,測試學生的實驗解讀與批判思考能力。
化學與物理、地科等領域知識融合,題型更注重概念應用與實驗流程理解。
會考化學最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能力
會考化學核心素養能力
透過文字與圖表的交互判讀,找出解題關鍵,避免只有看文字或只看圖表的盲點。
了解坐標軸意義、掌握單位帶入觀念,將抽象數字轉化為實驗結果的意涵,才能精準解題。
在具備基本概念後,進一步運用化學原理於生活場景,提升對複合題型的應對能力。
學生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
許多學生在會考化學學習上會面臨下列困難:
- 文字敘述與圖表結合障礙:難以從圖表中抓取與題意相關的資訊。
- 長篇題目閱讀耐性不足:習慣短文閱讀,碰到段落較多的科學敘述會失焦。
- 排斥圖表題,影響學習興趣:未熟悉判讀方式時,容易對化學產生距離感。
對策上,建議:
- 練習將數字、單位與文字意義做整合,多加練習題目的資料判讀。
- 培養閱讀耐性,可多閱讀科學新聞、相關雜誌文章強化理解力。
- 做筆記助記與歸納,製作屬於自己的摘要筆記,有助記憶及日後複習。
常見問題 | 解決策略 |
---|---|
文字敘述與圖表連結困難 | 讀題時先聯動講述出 X、Y 軸意義,並標注關鍵數據,再整合文字線索解析圖表 |
對複雜圖表產生排斥心理 | 循序漸進從簡易圖形訓練開始,多練習生活化科學新聞閱讀。 |
統計算題練習不足 | 將重心放在圖表閱讀理解,待核心素養穩定後再補充計算題訓練。 |
TKB會考化學教學特色
TKB會考化學課程強調
林威老師曾為工程師,將生活化譬喻融入化學教學,讓抽象概念更具體易懂。
課程採用精美圖形搭配詳盡講解,引導學生從圖表中發掘解題重點。
鼓勵學生主動發問,透過輔導專員協助,隨時解決學習疑惑。
TKB國中補習課程推薦|會考制霸
面對國中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選擇合適的補習方案變得至關重要。
會考制霸不僅能滿足學生靈活學習的需求,還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教學特色與課程試聽
科目 | 師資 | 時數 | 特色 | 試聽 |
---|---|---|---|---|
國文 | 趙芳玉 盧今 |
52.5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英文 | Annie | 30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數學 | 洪立穎 | 37.5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公民 | 曹佳理 | 31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地理 | 張宇斌 | 27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歷史 | 邱傑承 | 24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理化 | 王晨琳 林威 |
40小時 | 點我 了解 |
點我 試聽 |
生物 | 謝裔強 | 30小時 |
點我 試聽 |
點我 試聽 |
會考制霸課程價格
適合對象:國三生
科目數量 | 價格 |
---|---|
單科 | $25,800 |
任選2科 | $36,800 |
任選3科 | $42,800 |
任選4科 | $47,800 |
全科 | $51,800 |
適合對象:國一、國二生
科目數量 | 價格 |
---|---|
單科 | $35,800 |
任選2科 | $46,800 |
任選3科 | $52,800 |
任選4科 | $57,800 |
全科 | $61,800 |
注意事項:
一年期與兩年期差異為【使用期限】,其餘部分皆無差異。
會考制霸課程特色
靈活學習
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免去通勤的煩惱。
名師指導
課程由經驗豐富的補教名師設計,確保每節課的教學品質和效果。
線上解題群組
提供 line 解題群組,遇到問題隨拍即問,學習不受阻。
多媒體教學
課程結合圖像、動畫和流程架構圖,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教學方法
利用圖像和動畫解釋複雜概念,使學習內容更加直觀和易懂。
將課本知識轉化為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課程設計有大量的互動環節,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
文:江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