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認識大碩補習班是因為校園負責人來學校介紹。當時與她聊得還不錯,加上我本來就有跨考化學所的想法,所以後來前往高雄的大碩試聽課程。試聽後,我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感到非常滿意。校園負責人也熱心地協助我購買課程並指導我使用雲端系統。
在學習過程中,每當遇到課程相關問題,我都能立即向校園負責人詢問。她回覆迅速,解決問題的效率很高。從最初介紹大碩、購買雲端課程開始上課,一直到考完試後,她的服務態度始終保持良好。此外,雲端上課的系統操作簡單易懂,整體使用體驗相當不錯。
我在去年10月底完成所有課程。我的學習習慣是邊看影片邊做筆記,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暫停思考或查閱課本。看完全部課程後,我會將所有講義內容複習一遍,主要是閱讀自己的筆記。
11月中旬開始觀看題庫班的影片,老師會講解考古題,這有助於我了解自己哪些部分較為薄弱,進而針對這些部分多加複習。此外,多寫考古題還能提升答題手感。
對於各科目(有機、無機、物化、分析)的準備方法其實大同小異。我會跟隨老師的教學節奏,在上課過程中就努力理解觀念,並製作個人筆記。
後續複習時再次確保理解,在練習題或歷屆試題中若出現錯誤,就重複學習直到完全掌握。將重點融會貫通後,就能如潘奕老師常說的「秒殺」題目。
有機和無機的選擇題相對簡單。有機手寫題考察反應機構,題目基礎且都是學過的內容。在日常練習中,有機化學需要特別注重反應機構的理解和繪製。
無機手寫題著重考察金屬相關知識,需要多複習有機金屬的概念和反應。物化和分析沒有選擇題,分析幾乎都考古典分析範圍,如計算pH值、pKa及濃度等,難度較高,需要多加練習計算以熟悉題型。
有機和無機的考題難度與台大相近,都是課堂上學過的內容。物化第一大題的計算部分較為簡單,第二大題考察證明題,我大多數沒有接觸過,難度較高。
整體考題難度較高,個人認為比台大更具挑戰性,準備範圍也較難掌握。分析同樣偏重古典分析範圍,物化則有較多證明題。
當我看到台大榜單上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正取第一位時,我對自己說:「努力終究是會有回報的!」
我是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的畢業生。在大三上學期,我修了一門跨院的分析化學課程。對這門課產生興趣後,我想更深入學習,於是又選修了化學系的其他課程,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群論和物理化學。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對化學的興趣竟然超過了本系的課程。
然而,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快要升上大四了。考慮到時間因素,我決定不轉系,而是直接準備研究所考試。雖然我修過化學系的必修課,但我認為這些知識對於考研還遠遠不夠,因此選擇了大碩補習班來補足不足。
由於是跨考,我的化學專業知識基礎相當薄弱。為了更充分的準備,我決定在畢業後多花一年時間準備考試。這個過程壓力很大,要追上本科系學生確實很辛苦。更不幸的是,在考試前兩個月,我的親人過世了,這對我的打擊非常大。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我要感謝當時堅持不放棄的自己,感謝在讀書時互相鼓勵的朋友們,也要特別感謝潘奕和張北城老師耐心解答我的化學問題。
潘奕老師的「秒殺解法」確實非常有效,而且他預測的必考題目幾乎都命中了。他在教學中強調「以例通法、以圖求理」的方法,不鼓勵學生單純靠背誦或記口訣,因為他認為那樣的學習方式缺乏意義。
跟隨潘奕老師的教學節奏,我改變了過去死板的學習方法,逐漸成長為能夠融會貫通有機及無機化學知識的「大師」。
張北城老師的課堂筆記既工整又詳細,他經常使用表格來對比容易混淆的內容,這讓概念變得更加清晰。每完成一個章節,他都會講解相關的練習題,這不僅加深了我們的印象,還能立即了解如何應用所學的公式和概念。
我本來對物理化學不太擅長,但經過張北城老師的教導,我現在能夠獨立完成許多過去認為困難的證明題。
課名 | 師資 | 試聽 |
---|---|---|
化學所
|
TKB師資
|
|
普通化學
|
潘奕老師
|
|
有機化學
|
潘奕老師
|
|
無機化學
|
潘奕老師
|
|
物理化學
|
張北城老師
|
|
分析儀分
|
張北城老師
|
|
如果你在 TKB 的課程列表中,找不到你想試聽的課程,請不要擔心。
你可以利用下方的表單,告訴我們你的需求和想試聽的課程。
我們將會根據你的回饋,提供最適合你的課程資訊,或是為你安排試聽的機會。
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協助你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因此,你的需求和意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無論你的問題或需求為何,我們都會盡全力來協助你。
填表將根據需求,提供相關免費學習資源與課程優惠,專員將在收到訊息後盡速為您服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