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 TKB 的理由
學長姐的推薦,網路上的廣告,同儕的選擇。
而且老師的選擇非常多元,也有分雲端,線上的上課方式,老師的教導品質也都非常好。
網路上的評價有關於資工老師的選擇也都大多數都是推薦TKB的老師,實際上課也覺得非常好。
資工所考試準備方法/時間安排
這科在資工所基本上不會考得太難,而且整體連貫性相當的高,把基礎的學好我認為就夠了。
基本上要深刻了解空間基底與矩陣之間的轉換關係,
所有的性質都要先試著能夠用以往的知識來理解,這樣更能夠貫通這整門科目。
這科的難度就相對起伏不定,但是考出來的題目也不會太難,
基本上都是考上冊居多,最重要的就是圖論,遞迴,數論,生成函數等章節,
說實話我的下冊也不是讀得很熟,如果時間真的不夠可以專研上冊就好。
雖然分成兩科,但基本上很多東西都相似,
樹、高等樹、演算法、排序與圖遍歷等的流程是基礎,
但除此之外也要了解如何分析這些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
還有DP,其根本就是想出解法並產生遞迴式,進而了解如何運作。
這些是DP從創造到實踐的步驟,整個都必須扎實的了解。
這兩科都是理解再背起來居多,基本上我認為每個部分都相當重要,
當然也有考得比較多的部分,像是pipeline等等的。
很多時候我覺得要整合我們的所學與實際接觸計算機的經驗,
來更深刻的瞭解這門科目。
時間分配
背景 : 中正大學7X%,一入學就覺得顧三年成績很累,所以沒有猶豫選擇考試。
所以平時沒在念書,有過就好。
基本上這個時間課程影片我是有時間看就看,沒有特意去牌讀書時間,
甚至可以說是基本上還沒開始唸,大概平均一個禮拜看一堂課左右。
這時候就要開始進入狀況,
我是下午一天看兩堂課晚上再看半堂到一堂,這樣差不多暑假就能完全把課程看完。
開學後,我把時間以一個月為單位來分配,
我是利用9複習全科上冊10月複習下冊,這時一定要把課本基本的觀念給完整,
因為只複習一次很難全部記住,為了往後能夠複習得更快速,基礎在這時候一定要打好。
我個人沒有看第二次的課程,複習就是全憑自己的能力來理解。
11月:我主要是寫題目加深記憶,寫老師給的題目與課後練習。
我會先快速的複習教科書的內容再來寫,遇到不會的再往前翻或上網查
12月:開始的前兩個禮拜,我把書翻了第二次,其目的除了加深整體內容的印象,
也較為注重細節或是不常考的內容,畢竟書上有的東西如果考出來不會是可惜的。
12月後兩個禮拜~1月中:我開始寫題庫班的題本(我沒有報名,直接跟別人買)
穿插考古題測試自己的實力(但老實說不太準,很多題目看過,實力自己憑心而論就好)。
基本上這時間是以題庫班為重,題庫班的題目是每個單元抓題目出來的,是一個很好的複習素材。
1月中以後:我又花了5天左右的時間再看一次書,然後就是專注寫考古題直到考試。
考古題我寫了台交成10年,其中台交有些年份有2刷,是為了適應題型與再看看有甚麼忘記的東西。
大碩資工所師資推薦:
張凡老師能夠以清楚,有條理的方式讓我們理解計算機組織這門課, 跟著老師的步驟學習便能夠掌握全部機算機組織的基礎。
洪逸老師能夠以日常的生動的例子來完美的比喻出有關作業系統這門科目的許多概念,讓我們能輕易理解。
時越老師非常整理的筆記非常有條理,能夠打下很好的基礎。
王韋老師常常用經典的題目來引伸出某章節所要表達的概念,讓人短時間了解知識如何運用。
林立宇老師的教課書編的很精華,常考的重點,題型,皆有收入且都整理得很好
大碩資工所課程推薦
課名 | 師資 | 試聽 |
---|---|---|
資工所
|
TKB師資
|
|
線性代數
|
黃子嘉老師
|
|
離散數學
|
王韋老師
|
|
計算機組織與結構
|
張凡老師
|
|
作業系統
|
洪逸老師
|
|
資料結構
|
洪逸老師
|
|
演算法
|
林立宇老師
|
|
如果你在 TKB 的課程列表中,找不到你想試聽的課程,請不要擔心。
你可以利用下方的表單,告訴我們你的需求和想試聽的課程。
我們將會根據你的回饋,提供最適合你的課程資訊,或是為你安排試聽的機會。
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協助你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因此,你的需求和意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無論你的問題或需求為何,我們都會盡全力來協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