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妤,你們的社會老師。
會考剩下一個月的時間,這裡提醒大家一些重要事項。
首先,保持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請確保吃得好、睡得好,並固定時間就寢和起床。
社會科成績在 A 級的同學,請利用這個月複習你以前不太懂的部分。
不必過度複習你已經掌握的內容,反而應該集中在那些你不太熟悉的地方。
因此,請務必重視錯題的複習。
如果你的成績在 B 級,建議你這個月再好好地翻閱課本和歷年試題。
請務必掌握這些基礎題目。
在接下來的 30 天,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穩定且優異的表現。
我們現在來討論歷史科的一個部分。
自從實施108課綱以來,我們逐漸淡化了以特定人物、事件和特定觀點(如大中國主義)來理解歷史的方法。
現在,我們鼓勵從全球史的角度來看待台灣、中國以及世界。
當我們從全球史角度看待台灣時,我們更需注意以前的政權和人物對台灣的影響。
現在我們需要將台灣,置於世界歷史和地理的脈絡中。
舉例來說,可以探究為什麼日本人在台灣種植稻米和甘蔗。
想一想,為什麼台灣是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
因為日本需要糧食。他們引入稻米種植,進行品種改良,並建設水田,如加南大圳。
這樣的舉措使你立刻想到西南部的平原建設。
同時,你也會了解台灣農業的有趣之處。
在新帝國主義時代,殖民母國尋求重要的原材料。
熱帶栽培不限於台灣,全球範圍內也有咖啡豆、橡膠等作物的種植。
因此,台灣的甘蔗栽培揭示了工業革命後機械化製糖的新方式,並且顯示了日本商人與台灣農民之間的階級和族群衝突。
這也引出了「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說法。
所以,當我們從全球史或東亞史的視角重新考慮台灣的位置時,我們對許多歷史事件的理解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 108 課綱之後,學習歷史變得更簡單,因為不再需要大量記憶;但也更複雜,因為需要將更多事件互相連結。
因此,在108課綱之後,面對特定的歷史事件時,你應該整理相關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原因與後果,並考察這些歷史事件的成因和脈絡。
把台灣的地理位置考慮進去,你會明白為什麼在地理大發現後台灣變得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中國史已經開始淡化傳統的大中國史觀和特定人物的敘事。
例如以前常考的「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比較」,現在幾乎不再出現,像是開皇之治、開元之治這類主題也越來越少被考查。
但有些事物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例如大運河的重要性。
過去很多人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導致勞民傷害和隋朝滅亡的角度來看大運河。
但去掉這種特定人物的史觀後,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依然非常顯著。
大運河的影響包括經濟重心的難以轉移,如何將物資運至北方的政治中心,使得首都能設於北京。
因此,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都設在北京,這與大運河有著密切的關聯。
所以,了解歷史重點不應僅限於人物或時間,而是要關注這些事件帶來的重要持續影響。
各位同學應特別注意這些歷史事件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許多同學學習世界史時,往往忽略地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世界史與地理密切相關。
例如,從希臘到羅馬的文明重心轉移,從愛琴海轉向義大利,這是傳統考題中的常見內容。
特別是當你探討從中古到近代的政治變遷時,地圖顯得格外重要。
沒有地圖,你怎麼可能了解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影響範圍,或是為什麼巴爾幹半島會成為「歐洲的火藥庫」?
這與多個帝國的衰落和崛起,如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及英法的興起,都有密切關聯。
因此,學習世界史時,切勿忘記參考地圖。
許多歷史事件的具體年份可能不是非常重要。
例如你不必精確記住馬丁路德在 1517 年釘上 95 條論綱的細節,但你應該知道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
歷史學習的重點是,了解事件的持續影響及其前因後果,而非特定的日期。
例如,文藝復興標誌著中古時期的結束,持續了從 14 到 16 世紀,並且 16 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挑戰了宗教權威,進而引發了宗教改革。
當人類用理性重新理解傳統知識時,從天文學到物理學的科學革命在 17 世紀達到頂峰。
這種理性的運用,同樣引發了 18 世紀的啟蒙運動,及其後的工業革命,當機器開始取代人力。
主張「主權在民」的思想,容易引發自 18 世紀以來的諸多革命。
因此,學習世界史,你應該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和講述這些故事,這對學習任何歷史都至關重要。
盡量用自己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
延伸閱讀: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地理科的一個部分。
地理科目前的一個主要變化是從以特定州或國家為核心,轉向更多文化觀點的探討。
例如,為什麼西亞和北非會被視為一個地理區域?這並非因為地理位置,而是因為兩者都屬於伊斯蘭教區域。
這要求我們用全球相連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尤其是當近年來文明的衝突日益激烈時。
例如,俄烏戰爭引發的難民問題已在全球造成巨大影響,疫情也是如此。
因此,面對跨國或跨州的全球議題時,我們需要一個更開放的視野。
這是學習地理時必須特別注意的。
因此,學習地理不僅要注重時事,還要意識到世界變化迅速。
我們正處於全球化時代,尤其是你們這一代,比我們這代更加全球化。
傳統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類。
我們特別重視這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自然地理相對固定,例如一個地方的低溫,我們不能改變自然條件,但可以透過人為措施來適應。
例如調整建築設計以應對大雪,屋頂做得更斜。
這樣的問題仍然是常見的考題,並且至今仍具有相關性。
學習地理時,必須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互影響,包括地形、氣候和產業。
做一些思考練習,比如想像西亞的地形、氣候和產業,可以幫助你更熟悉地理的基本概念。
我認為在當今時代,學習地理不應僅限於傳統方法。
例如,當你遇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或地名時,應該立刻使用手機在 Google 上查找,初步了解該地的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
這是現代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
此外,同學們也應留意該地區可能存在的重大或敏感議題。
例如西亞地區,那裡充滿了衝突,如宗教問題、族群問題、兩伊戰爭、石油問題及波斯灣戰爭。/p>
甚至還有ISIS的崛起與衰落,以及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統治等。
這些都是當代地理學習者需要了解的議題。
因此,現在學習地理可能比過去更具挑戰性。
中國的部分,課程内容有很大刪減,許多地名雖然課本未提,但仍然重要。
各位同學可能不需詳知北京的具體位置,但應該知道它位於華北。
同樣,廣東雖然具體位置可能不清楚,但應知它位於華南。了解各地的大致方位是基本要求。
如果從歐洲的視角來看中國地形和氣候,重要的是能夠指出如三階梯的主要地形和區分季風的走向、乾燥區和高地區,即使不知道每座山的名字。
而將中國放在歐亞及全球脈絡中,特別是 108 課綱後,已經不太強調改革開放前的歷史。
改革開放後,討論側重於中國的「銳實力」崛起、對台灣具競爭關係的產業、貿易戰,以及對區域經濟極具影響力的一帶一路和 RCEP 等議題。
世界地理現在更注重文化分區的方式。
因此,必須將自然地理與社會議題結合,例如,最近蛋品短缺的問題。你是否知道這與飼料有關?
而飼料的問題又與俄烏戰爭相關,因為烏克蘭是主要的飼料生產國。
這顯示了全球議題如何相互連結,看似遠端的戰爭實際上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學習地理時,同學們可以嘗試用這些有趣的方法來探索這些聯繫。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公民科。公民科中許多法條已刪除,但也出現了許多新法律。
因此,同學們在修法方面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如果法律修訂已超過兩年,它很可能會出現在考試中。
請注意一些重要的法律變更。例如,「兒少性剝削犯罪防治條例」原稱「性侵害」,現已更改為「性剝削」。
此外,民法中的成年年齡已被修正為 18 歲,並且「少年事件處理法」中的「少年虞犯」已更名為「曝險少年」。
公民科的教學已從個人生活拓展到社區和家庭的方法轉變為直接強調你是一名公民,這意味著理解你的公民權利尤為重要。
這包括非公民的權利,如人權,以及國籍如何影響你的權利。
目前,公民完整的投票權是20歲,但曾經發起過 18 歲就可取得公投權的「憲法修正案公民複決」。
此外,投票權為 20 歲,而被選舉權則為23歲。這些細節同學們需要清楚。
社會科學部分,在 108 課程改革後削減了許多,特別是社會心理學部分幾乎被完全刪除。
所以現在可以將更少的精力放在這一部分。
然而,政治學和法學仍然是公民科的核心部分。
經濟學課程刪除了許多內容,同時也引入了一些新的觀點。
現代經濟學主要基於亞當·斯密之後的自由主義經濟學。
這種理論認為只要個人能自立,就能通過市場機制達成有效率的社會資源分配。
然而,這種方法可能會推動社會走向極端的個人主義和所謂的新自由主義。
近年來,特別是經過新冠疫情,我們看到純粹自由市場的做法可能並非最佳選擇。
因此,新的課綱中加入了一些更傾向於社會主義的觀點。
例如經濟和非經濟誘因,以及對勞動的特別強調,這些都是 108 課綱的新添加部分,需要同學們特別注意。
從 15 至 16 歲開始,同學們就可以進入勞動市場,這是勞動法中「童工」的重要概念。
18 歲同學已可結婚並開立銀行賬戶、購買股票等。
因此,了解你在特定年齡能享有的權利和即將成年時的經濟和法律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記住,法律上有句話說:「有救濟,才有權利」,有救濟權才有真正的權利。
因此至少要能區分刑事、民事或行政權利救濟的影響。
現在我們的學習越來越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一些學科內容可能涉及政治學、法學和經濟學。
我們在學習時,可能會分開來講解這些學科,但如果考試中出現綜合性題目,同學們也要能靈活應對。
延伸閱讀:
各位同學,現在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睡眠,並保持穩定的心情。
只要你能發揮自己的實力,就能達到應有的成就。
希望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大家不要太緊張,也不必過度擔憂。
另外,平時也可以留意一些相關議題,例如回家時看看新聞,了解全球暖化、碳排放歸零等問題,以及電價上漲和台灣核二機組除役等能源問題。
隨著疫情逐漸解封,關於口罩和解封的議題也值得注意。
此外,俄烏戰爭已經一年了,這是一個重要話題,例如其對全球如蛋價上漲的影響。
關於人權問題,如新疆棉花事件、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塔利班的影響,以及科技趨勢如 AI、NFT、電動車和比特幣的變動,都是可能影響考試的話題。
雖然這些不需要深入討論,但了解這些時事對理解社會科學概念有幫助。
因此,不要因為時事感到壓力,但如果能透過關注社會事件來增加社會意識,這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無論何時何地,打開手機或電腦,就能開始學習,家就是你的新教室!
直接在家線上開課,享受頂尖補教名師的專業指導,學習效果不打折!
每位學生都有專屬的學習記錄和進度追蹤,根據你的需要訂制個人學習計畫。
遇到學習疑難,隨時發問即得解答,讓問題無處遁形,學習更有效率。
從考前策略到升學規劃,專業顧問為你一一解答,讓升學之路更清晰順暢。
科目 | 單元 | 師資 | 試聽 |
---|---|---|---|
國文總複習
|
白話文閱讀測驗
|
蘇峻德
|
|
英文總複習
|
時態(現在式)
|
武璁
|
|
數學總複習
|
代數式、方程式與函數圖形
|
劉瑄
|
|
社會總複習
|
世界史
|
彤妤
|
|
自然總複習
|
協調作用
|
簡易
|
延伸閱讀:
填表將根據需求,提供相關免費學習資源與課程優惠,專員將在收到訊息後盡速為您服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