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我是陳顥老師。
我教國文已經約 20 年,相信大家對我不會太陌生。
面對會考前的這個關鍵時期,我知道許多同學對於國文準備可能會感到迷惘。
讓我們利用這段時間,快速回顧一些常見的考題和解題技巧。
我們來看第一個重要的單元。
我們將會考的題目分為幾種常見題型。
首先是白話的閱讀理解題。
這部分通常占大部分考題,可能超過五成的題目都是白話閱讀理解。
這種題型,同學們可以跟著老師一起查看講義。
我們來看這類考題的重點。
這類題型常設計為填空,例如依據前後文意填入適當用語,或是句義轉譯。
什麼是句義轉譯?就是換句話說,看你能否正確解讀這句話或推出主旨。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白話閱讀理解題型。
許多同學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有時會選擇較難或文學性強的內容。
然而,這類考題在近年已逐漸減少。
所以,老師在講義中提醒同學,近年文學性閱讀理解題型會減少。
哪些類型會增加?跨領域的內容會增加,這些不必然與國文或文學直接相關。
它們可能更貼近日常生活,或涉及文化與生物、科技、金融、環境等領域。
所以我們應特別注意哪些題型?包括媒體識讀、人文地理、國際視野,特別是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我們稱這為群體關係,探討個人如何融入社會、建立人際互動。
這類文章篇幅通常較長,值得特別關注。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本土的資料也在增加。
這幾年,台灣本土題材愈來愈多,希望同學們能更了解這塊土地。
此類題型需要同學特別細心,近年的模擬考題和會考題提供的資料多,文章長,因此細心非常重要。
細心的目的是加強閱讀和圖表分析能力,因此同學應該多閱讀長文章和練習圖表題。
我們在準備這類題型時,它考驗的是從資料中找出重點及進行邏輯推論的能力,這要求我們強化歸納、分析和推論等技巧。
那老師來講一下,我們在解這類題型時可以用哪些技巧?首先,題幹常用譬喻或修辭轉化。
正確的答案往往是引文的換句話說。
這是我們可以掌握的第一個答題技巧。
第二個,我們要訓練從上下文找論據的能力,注意關鍵字,如發語詞、連接詞和轉折語氣,特別是雙重否定的時機。
其中最重要的是轉折語氣。例如,遇到「然而」、「但是」或「不過」這類的句子,可以特別圈起來。
轉折語氣後面通常會是答案或文章的重點。
我們還應留意副詞的使用,如並列、層遞、選擇副句、因果副句等,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答題技巧。
第三點,對於文章中的數字、人名、地名、時間,應特別圈選。
這樣做可以讓整篇文章更容易理解。
具體來說,在最後這一個月,我們的白話閱讀理解題組,可以加強什麼練習?我們應增加跨領域知識的閱讀,包括報章雜誌。
雖然紙本閱讀的同學越來越少,但可以使用手機APP來閱讀。
在這最後一個月,我建議多看環保、長照和本土等題材,這些近年來在閱讀測驗中很常見。
但注意,不需閱讀過於專業的文章,這不是我們會考的目的。
延伸閱讀:
同學,接下來我們來看會考的第二類常見題型:文言閱讀理解。
很多同學對文言文有抵抗,常常一看到就想放棄。但請不要這麼快放棄。
文言閱讀有一些重點可以掌握。近幾年的文言文題目數量有所減少,內容也變得更簡單和生活化。
你可能覺得很難的文言文,其實不太會在會考中出現,更多是在段考或模擬考中見到。
會考的文言文難度,我們國中程度完全能夠應付。
近年的文言閱讀題材趨向於日常生活,主要選自宋明清時期。
距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宋明清文言文相對容易理解,生活內容也更接近我們。
選擇閱讀材料時,建議選擇較近代的宋明清以後的材料,它們的文字也相對淺顯。
早期題材多偏向政治如治國、君子修身等,但近年來趨向於日常生活。
你可以選擇軼事、趣聞或雜記類的文章,這些的選材機率大幅提升。
泛政治類型的材料已大幅減少。
這類題目通常要求你依引文理解文章的重點,如閱讀態度、物質文化、飲食生活和情緒等。
請留意,古典詩詞仍佔一定比例。考試有時會結合國學常識。
包括近體詩的格律、詞曲特色,這些都是常見考題。
所以考生需要具備韻文常識和分析詩詞的能力。
這種題目一般只有一兩題,可以適度準備。
如果考的是敘事類題型,即敘述一個事件的過程,有幾個重點要注意。
首先是事件的前後順序。題目可能不按順序呈現,可能先說結果,再談原因和過程。因此,重要的是理解事件發生的順序。
其次,注意因果關係。
第三,找出主客對話。誰說了什麼,對方怎麼回應。用不同顏色的筆做標記,這樣可以清楚誰持有哪些觀點。
這些都是答題時應用筆去圈畫和顏色區分的實用技巧。
接著,文言文題目的答題重點常在省略的部分。文言文常省略主語或賓語。
當題目省略主語或賓語時,識別說話者和聽話者,有時這樣一補,整篇文章就通了。
了解每個主詞或代詞的指稱對象,通常能幫助你理解全文,從而輕鬆拿分。
第三個技巧,現在的考題通常會結合修辭、語法、文化常識等領域出題。
很少只考國學常識了,更多是將這些元素融入題目選項中。
因此,注意這些綜合性考點是很重要的。
至於文言文題材,如前所述,宋明清時期的生活化內容是考試的常見選材。
具體來講,這最後一個月你可以讀哪些題材呢?老師已經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適合的文言資料。
這包括筆記小說、名人軼事、修身語錄等等。
具體的資料有《菜根譚》和《幽夢影》,這兩部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另外,還有《世說新語》和清朝的《浮生六記》。
這些都是適合閱讀的材料。
選擇時無需刻意挑選過於艱澀的古文。
這些是文言閱讀題的準備方向。
延伸閱讀:
同學,接著我們來看第三大類的考題:篇章架構和文法修辭。
篇章架構考驗的是你理解整篇文章結構的能力。例如,文章的寫作手法或篇章結構是如何呈現的。
在分析長篇文章時,無論文言文或白話文,要留意每段的核心內容,例如開頭可能是序論,接著是主旨和舉例,最後是結論。
識別不同部分:序論、主旨、舉例(包括正例和反例),並清晰地看出文章如何最終帶出結論。
了解這些篇章架構後,就能更好地應對寫作手法相關的考題。
另外,我們要分辨寫作方式,比如正面書寫和側面書寫。正面書寫直接描述,如「金色頭發、身材高挑的女生」;側面書寫通過旁人的反應來描寫,如路上的男生都回頭看她,顯示她的美貌。
正面書寫如直接列出菜裡的食材;側面書寫則是描述大家如何把盤子吃得一乾二淨,從側面反映出菜肴的美味。
我們還需區分實筆和虛筆書寫。實筆如直接描繪紅色的花和綠色的葉;虛筆則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
明白這些概念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具體或抽象描述。
至於文法修辭,這部分涉及句法結構、詞性和標點,幾乎是每年必考的題型。同學必須掌握這些基本知識。
過去的題型可能直接詢問句型或修辭方式,但現在考題已變得更為綜合,可能隱藏在閱讀材料的選項中。
這些是文法修辭在近年的考法調整,同學們應特別注意。
我們來看看答題技巧。這類題目的錯誤選項往往與引文高度相似,但邏輯不正確。
因此,正確的選項通常會用「換句話說」的方式呈現,例如描述「必須...才能...」,選項則可能表達為「不...是因為沒有...」。
這就是「換句話說」的意思。
再來,我們最重要的重點,同學可以標記。答題關鍵通常位於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特別是每段的首句或末句。
一篇長文章的重點通常在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掌握這兩段,你基本上就能理解整篇文章。
對於段落來說,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通常最為關鍵。掌握這個閱讀策略,你就能有效理解文章。
在閱讀時,確保你理解了每段的開頭和結尾,這樣的題型你就有很大機會答對。
記得在讀引文和選項時要圈劃重點。國文進步其實不難,但必須動手做筆記。
國文科目不能只靠看,必須透過圈劃和標記才能取得高分。請同學養成這個做題習慣。
文法或句型題的重點往往在詞性的判讀上,所以我會提醒同學在這最後一個月加強詞性的知識,例如副詞、介詞的用途,以及實詞與虛詞的區別。
你會發現一旦你的詞性判讀能力增強,你的閱讀能力整體都會提升。
除了詞性外,我們還可以透過拆解句子的段句結構來提高解題能力,這在文言文閱讀中尤其有用。
有時文言文句子長且難懂,透過拆分段句,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能夠理解它的含義。
所以,拆解段句也是一個有效的解題技巧。
那我們在準備這類題型時應注意什麼呢?應熟悉基本的字詞運用,包括詞性、句子結構(四大句型),並重新複習標點符號的定義。
這些基礎知識的熟悉有助於我們的閱讀測驗和正確答題。
複習課本時,注意一些課本或自修書會附有全文大綱結構圖。這些結構圖非常有用,它們清楚地顯示了文章的各部分:舉例、申論、正反論、序論和結語。
遇到結構圖時,不要忽略它。
另外,在讀自修書或課本時,常被忽略的還有「問題與討論」部分,這是學習每一課的重點。
你不必寫下來,但可以試著思考或口頭回答這些問題。如果你能流暢地表達,這表明你已經真正理解了該課的內容。
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解答選擇題,也對建立寫作大綱非常有益。
這就是我們對篇章架構和文法修辭的重點準備方向。
延伸閱讀:
同學,接著我們來看第四大類的題型:形音義、成語、語文常識。
這類題型可能讓許多同學感到困擾。儘管這些題目在考卷中的比重不大,大約只占10%到15%,但讀起來花時間,錯誤率也高,這讓人猶豫是否應該花費大量時間準備。
所以,形音義和成語的準備應該怎麼做呢?近五年的趨勢顯示,考題逐漸偏向生活應用,較深奧的題目越來越少出現。因此,不需要特別練習難度很高的試題。
我們應該專注於生活化的字形、字音、字義。這幾年的出題已經是以生活化為目標。
這類考題的策略是:錯了再改正。在練習過程中,不必擔心錯誤,重要的是進行訂正。透過錯誤和訂正,我們才能進步。
因此,形音義和成語的學習不應只是被動地閱讀參考書,而應積極寫題目,錯了再學習正確答案。
這種題型需要通過實際寫作和訂正來掌握,光是閱讀是不夠的。錯過並訂正之後,我們才能真正記住和理解。
另外,語文知識類的題目雖然不常出現,但基本分不容錯過。這些題目不再是單純背誦,而是需要理解語境和可能與長文閱讀結合的出題方式。
讓我們來看看答題技巧。
首先,字形字音題主要考生活常用字,過於生僻的字我們不需要學習。
字義題通常會根據課文內容出題。
代名詞的詞意判讀也是常見的考題形式,需要重點理解。
我們在準備時要注意字意的用法,比如「風流」,古今意思有所不同,這就是我們要留意的古今意及衍生意的差異。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題型。
第二,考試的重點題型有字形、字音、字義、詞性、改錯五種,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特別留意。
紀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練習紀律和答題紀律。遇到不會的題目時,首次練習就要勇敢嘗試回答,哪怕是猜測,然後對照詳解,一一更正,確保練習每個細節。
每個選項都要寫出來並進行訂正,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答題技巧。
沒有捷徑,只能靠紀律來完成。
在最後一個月的時間裡,每天練習約10到15題就足以讓你的實力大幅進步。
成語題通常根據成語的褒貶意涵出題,正面的事情用正面的成語,反之亦然。
例如「磨頂放腫」代表辛苦奔忙為大眾謀利,必須用在正面的語境。「擢髮難數」則用於描述負面的事情,如犯罪行為等。
掌握成語的正反意是答對成語題的關鍵。
這些答題技巧都是非常實用的。
準備方向明確,考題設計嚴謹,答案不會含糊不清。
換言之,錯誤的選項會有明顯的文義瑕疵或錯誤觀念。
考題設計非常精確。在練習考古題或模擬題時,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徹底理解每個選項,不對自己寬容。在訂正時,必須依據文本線索逐條比對、逐一修正,不放過任何細節,這是提升實力的必要途徑。
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題目。
在最後一個月,我們將大量練習歷屆試題,目標是完全理解每個選項,這將顯著提升我們的實力。
延伸閱讀:
同學們,我們來談談大家通常不喜歡的作文題目。近年來的作文題目越來越多是非連續性文本題,比如「青銀共居」、「我想要開一家怎樣的店」等。
傳統的文字敘述題目已經越來越少見。
因此,老師鼓勵大家在這最後階段多接觸這類的作文題目。
那麼,什麼是非連續性文本題呢?這聽起來可能很複雜,但其實並不難理解。它可能是通過圖片、表格、對話、漫畫或是零碎的信息呈現。
這類題目要求的能力是分析和歸納資料。
面對這種題型時,考生不應該僅看到題目就開始寫,而應詳細判斷所提供的圖表或信息。
如果試卷提供了資料,那麼這些資料肯定是需要用到的。同學們應該仔細分析和整合這些資料,然後將其融入寫作中,這樣才能確保答題貼切。
尤其是非連續性文本題已成為主流,了解如何利用這些資料在考試中是非常重要的。
寫作測試的答題技巧其實很簡單:當題幹中出現問號時,這通常指向你需要重點回答的地方。
如果你不擅長分段,這裡有個技巧:每個問號寫一段。這樣做能讓你的結構更清晰。
例如,如果一個題目中有三個問號,你就分別用一段來回答每個問題,再加上一段序論和一段結語,共五段,這樣文章的結構會很明確。
所以,一旦題目中出現問號,那通常就是你的主要答題任務。安排適當的篇幅來詳細回答是很重要的。
不要匆忙下筆,這很容易導致跑題。
再次提醒,現在的會考寫作測試不是命題作文,而是引導寫作。引導寫作需要你根據提供的資料來寫作。
只要你遵循引導寫作的要求,就能得分。如果不符合引導,就會因偏離主題而扣分。因此,識別問號並圍繞它們展開回答非常重要。
寫作測試通常要求書寫什麼?多半是個人經歷。這是考題的主流,如你是否有「多做多得」或「青銀共居」的經驗,或者是「不成功物品」的經驗。不管是論說文還是敘事文,你都需要結合個人經驗或事件。
簡單來說,你需要將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發生的故事寫出來。
如果文章僅表達觀點或感想,而缺乏具體經驗或故事,那麼內容將顯得空洞。
因此,同學們在寫作時應養成結合具體經驗和故事的習慣,這樣才能使觀點具有說服力,情感表達也更為深刻。
以上是老師統整的五大題型,以助同學們面對會考。
我們剛介紹了白話閱讀、文言閱讀、篇章架構、形音義成語和寫作測試。
在考試前的最後階段,同學們可以先做幾份模擬試題或會考題,找出自己的弱點,如形音義成語或篇章架構,然後針對這些弱點大量練習並利用老師提供的答題技巧。
我們會集中突破這些弱點。
期待在最後這段時間內,我們都能有明顯的進步和卓越的提升。
我是陳顥老師,感謝大家的收看,這是我們的會考重點講解。
無論何時何地,打開手機或電腦,就能開始學習,家就是你的新教室!
直接在家線上開課,享受頂尖補教名師的專業指導,學習效果不打折!
每位學生都有專屬的學習記錄和進度追蹤,根據你的需要訂制個人學習計畫。
遇到學習疑難,隨時發問即得解答,讓問題無處遁形,學習更有效率。
從考前策略到升學規劃,專業顧問為你一一解答,讓升學之路更清晰順暢。
科目 | 單元 | 師資 | 試聽 |
---|---|---|---|
國文總複習
|
白話文閱讀測驗
|
蘇峻德
|
|
英文總複習
|
時態(現在式)
|
武璁
|
|
數學總複習
|
代數式、方程式與函數圖形
|
劉瑄
|
|
社會總複習
|
世界史
|
彤妤
|
|
自然總複習
|
協調作用
|
簡易
|
填表將根據需求,提供相關免費學習資源與課程優惠,專員將在收到訊息後盡速為您服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