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自己是重考生的關係,所以有問過應屆上榜的同學,她很推薦甄戰的課程。
公布成績後來甄戰詢問的時候,在蘇主任的介紹下,發現甄戰的課程內容相當完整。
會有長期指導面試的老師和醫師授課,確保所接受到的資訊與訓練,是具有高可信度的。
同時更認識到,原來在甄戰這樣大規模的口面試補習班,完全不會因此而缺少練習機會。
反而更因為有全國性的每日一題和口模,可以有難得的機會,認識更多優秀的同學。
另外,甄戰的上課地點相當方便,實體課程也能更實際地培養口面試的臨場反應能力。
謝謝高雄甄戰的蘇主任、潘老師與所有任課老師們,讓我能去到心中最想去的地方!
準備二階的這幾個月,我覺得稍稍整理後,能以以下幾個列點,提供給未來的學弟妹們一些想法:
我自己在準備面試的時候,除了會和同學約時間練習MMI、PBL和個人面試,也會與同學組成一個讀書會,每個人分配一些可能會出題的時事、議題。
負責製作的同學,除了會將整理好的筆記上傳到共用雲端,也會口頭講解內容。
一方面幫助其他不是負責該題目的同學記憶一些關鍵字。
另一方面也讓準備這個主題的同學,更加熟悉該議題。
透過這樣的團隊合作,不僅準備起來更有效率,也會有更全面的思考。
承接第一點所提,「面試」的題目每年都會更換,也無法確切知道教授的出題來源與評分標準。
所以隨時看到一些與醫學相關的新聞或是社會上的一些時事,都可以稍加留意。
(一些比較大的時事,甄戰的自主練習或是任課老師也會補充!)
而在其他非知識、時事的題目,如:情境題等等,也可以多加練習老師上課所教的一些處理方式,並實際演練,減少考場上突然不知如何因應。
在甄戰學習的過程中,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次高雄口模。
蕭老師負責評分個人關(自我介紹與就讀動機),當時老師在聽完我的自我介紹後,提供我關於成大永續發展的資訊,讓我發現自己的經歷,可以與大學端有更多連結。
每一次的練習,不論是課堂上的發言、同學間組團練習,還是口模,都值得好好珍惜,讓自己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能往理想前進一步。
在甄戰的課程中,有些課程是對高中生來說,比較陌生的醫學知識或是科學素養。
在課堂中,我會記錄下一些關鍵字,或是以簡單心智圖的方式,記錄老師在表達上會提到「關鍵字」。
並在遇到類似題目,或是面試前,反覆翻閱,檢視自己有沒有把這些內容記在思考脈絡並回答出來。
在我和同學練習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彼此在回答時,會漏掉一些已經「輸入」過大腦的東西。
例如:「上課講過,或是研究過」的切入面向或醫學知識。
唯有透過練習「輸出」,才有可能找到這些自己的盲區,並在補足後,讓自己的思考更廣更深。
有一句話是「當人講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一件事時,他的眼睛是會發亮的」。
這樣的熱忱,我覺得是裝不出來,也騙不了人的。
或許在準備二階時,偶爾也會自我懷疑,不曉得自己能不能考上。
但如果能找到一個自己為什麼想要當醫生的信念,就會讓自己更有自信地備戰下去。
準備二階的一路上,回過頭去看這段歷程的時候,會很真心地覺得,自己似乎真的長大、成長了一些。
在能力上,在面試所學會的表達力、邏輯思考力、臨場反應力,都是未來學習、職涯中重要的技能。
以我個人來說,在準備面試以前,大部份需要上台發言的時間,主要是演講比賽和學校報告。
很少有機會非常密集且完整地訓練這些技能的機會,所以我覺得這段過程,真的是一種軟實力的養成。
在心態上,準備面試的過程,也是一個更深入認識自己的機會。
透過撰寫備審時的文字、口試上的個人題回答,都會讓自己更了解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與意義,像我在過程中也漸漸梳理出一些重考的領悟與想法。
另外,我也去看了一些醫學人文的書,除了會對於「醫生」這個職業,有更完整、具有溫度的認識外,也會讓自己去思考,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最後,我覺得能成為甄戰這群厲害老師們的學生,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讓我能實現心中的夢想,去到最想去的科系,繼續努力。
準備二階的這幾個月,真的很謝謝老師在自主練習以及備審一對一課程的指導。
尤其在三次的備審課程中,由於我要面試六間醫學系(成大、北醫、高醫、長庚、中山醫、中國醫)。
同時也希望每一間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都能展現出我對於該校系的認同感,並按照校系指引去撰寫,所以每一次上課都有很多內容要跟老師討論。
第一次上課時,主要和老師討論寫作架構和內容的篇幅;
第二次上課,則針對寫完的初稿,討論一些更具體的篇幅和文字內容,同時老師也會就其求學及職涯,提供一些能讓「未來學習規劃」更為具體的想法。
透過這兩次短短一個小時的課程,就讓我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完成度接近九成;
最後一次上課時,除了修正一些排版上的編排,老師也針對我的備審,問一些個人題並給予回饋,讓我能即時修正沒注意到的細節與表達。
這次能以正取5的成績順利錄取夢寐以求的成大醫學系,很真心地說,有一大部份是因為有周老師的幫助。
記得在MMI時,成大醫有一關個人關,兩位教授會針對備審問問題,其中一位教授直接從「就讀動機」發問,讓我有機會能利用口試的時間,更完整地表現出我對成大醫的嚮往與認識。
面試結束後,也讓我回想起有一次在上課時,因為參考過幾份學習歷程自述,發現有些學長姐的動機篇幅相當大。
讓我有些不確定要怎麼掌握合適的篇幅,怕寫太少會無法讓教授們感受到我對於該校系的熱忱,寫太多又會讓教授抓不到重點。
問過老師後,他告訴我:「動機的篇幅真的適中就好。」或許是因為遵循這樣的寫作架構,讓教授能抓到我想呈現的重點,並引起教授想更深入了解的興趣。
能被厲害的老師帶著長大,真的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未來,也會珍惜這份幸運,記住老師在自主練習與一對一課程時的生涯建議,成為一位更好的醫學生、醫師。
填表將根據需求,提供相關免費學習資源與課程優惠,專員將在收到訊息後盡速為您服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