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教學模式 | 帶領學生學習素養
回想埋頭在書本的時光,是否覺得上課坐著聽講、課後寫練習題的形式太無趣,把課程結合素養,上課可以變得更有趣。
本篇文章將介紹三種教學模式,讓大家了解如何活用素養。
3種素養導向教學模式
台灣順應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30學習架構,提出素養導向教學和學習方式,期待學生併用「知識、能力、態度」。
為了適性揚才,素養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整合各領域知識,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與坐在臺下聽老師講課的方式相比,課堂參與感大幅提升。
以下介紹三種老師通常會使用的教學方法,將素養融入現有課程,打破傳統教學方式。
主題式教學
老師每節課制定一個課堂主題。
從討論藝術欣賞,到貼近生活的手作風箏都可以和學科結合,達到跨領域學習的效果,後面會再舉例說明。
ORID焦點討論法
老師會用客觀性(Objective)、反應性(Reflective)、詮釋性(Interpretive)、行動性(Decisional)四個層次依序提問。
學生聚焦在主題進行全面性思考,並把結果記錄在「ORID學習單」,進而訓練閱讀和獨立思考力。
層次 | 意涵 | 提問可能 |
---|---|---|
客觀事實(Objective)
|
討論議題或資料所呈現的事實
|
|
感受反應(Reflective)
|
喚起對主題的情緒與感受
|
|
詮釋意義(Interpretive)
|
將客觀事實與感受連結自己生活經驗
|
|
做出決定(Decisional)
|
結合以上3層次的觀點,提出決策與行動可能
|
|
視覺化教學
老師引導學生將抽象文字,轉化成心智圖或魚骨圖等圖像。
繪製過程可以建構統整能力,更能幫助記憶,讓讀書事半功倍。
學科實作範例
延伸前面提到的手作風箏和藝術欣賞主題,接下來說明素養如何與學科互相結合應用。
舉例來說,風箏的骨架重量和面積,都需經過數學公式計算,再運用物理空氣力學,才能在空中飛行。學生不僅能擁有放風箏的樂趣,還兼具跨領域運用數學、物理知識。
除了工藝製作課程外,一般學科也可以達到素養教學!
舉例來說,世界知名畫作《最後的晚餐》,是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的作品,詮釋耶穌對十二門徒宣告有人背叛一事。
達文西結合數學和美術,巧妙運用透視法,僅管左右兩邊有不同肢體動作,整幅畫觀賞起來也和諧不突兀。
學生還可以推敲創作心境與畫作細節,進一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素養導向教學讓學生從一個學科延伸到其他學科,展現點到線的跨領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