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TKB的理由
班導師、顧問老師服務周到、噓寒問暖且時不時會關注我的上課進度是否有落下。
TKB榜單非常豐富,囊括各大學各醫學院,來到這裡上課非常心安。
教學內容自然而不過於嚴肅,授課教師會抓出學生常常遺漏的重點與常考細節,也會補充我們日常生活不太會接觸到的醫療知識。
關於模擬面試,台中甄戰有安排全國各分部的聯合模擬口試,每一位講師給出的見解都相當貼切。
像是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坐姿、微表情、手部動作或是回答的內容需要儘量修飾,這些見解讓我受益良多,也讓我在實際面試的時候能夠正常發揮。
考試準備要領
強調動機與過程而非結果:教授重視你是怎麼面對困難與成長的,而不是只有你考了幾分。
延伸回答能力:除了自傳,請準備延伸背景,如AI應用、偏鄉醫療、顱顏重建等。
掌握醫療時事與政策:例如三高888政策、AI醫療倫理、長照議題等。
具備基礎醫療倫理判斷力:準備案例式問題,如兒童拔牙、老人拒絕治療、ICU決策等。
建立「結構性思考習慣」:答題時盡量使用「背景—分析—行動—反思」結構。
模擬實戰情境:請師長或朋友扮演教授,進行壓力問答或追問。
掌握牙醫專業詞彙:如顱顏外科、牙科AI、CBCT、咬合分析、預防醫學等。
關注牙醫系特色與課程方向:如中國醫的醫學AI、顱顏3D模型、偏鄉巡迴教學等。
謙虛但堅定:展現你對牙醫這條路的信念,但避免過度自信或攻擊其他科系。
展現人味與共感力:牙醫不只是手巧,更重要的是能理解與陪伴病患。
心路歷程
「從病人到醫者的心路歷程」
考上牙醫系的那一刻,我腦中閃過的不是分數、不是排名,而是那個十歲的我——坐在病床上,經歷著一場下顎骨骨折的長期重建治療。
那一年,我從病痛中學會了忍耐,從醫療過程中感受到溫暖,也悄悄在心中埋下了成為醫者的種子。
一路走來,我面對的不只是課業的挑戰,更是對自我的一次次質疑與再確認。
從雲林搬到都市後,我一度在學業上迷失,但靠著不斷補強與自學,我逐漸站穩腳步,進入資優班,開始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興趣。
當我接觸到人工智慧與醫療統計時,便對醫療科技產生強烈熱情,並找到結合理想與專長的方向——牙醫 AI 的應用與研究。我相信牙科不僅是技術的精細操作,更是一門結合美學、功能、科技與人性的藝術。
回顧整個大學申請的準備歷程,這是一段充滿挑戰也充滿成長的過程。
起初面對書審資料時,我感到非常陌生與迷惘,不知道該如何呈現自己的優勢與特質。但在老師耐心的引導與反覆修正下,我逐漸學會如何深入挖掘自身經歷,並有邏輯地與申請科系建立連結。
面試準備也讓我獲益良多——從一開始的死背講稿、缺乏彈性,到後來學會以大方向整理資料,用真誠自然的方式回應教授提問,不僅提升了臨場反應能力,也讓我更清楚自己為何選擇牙醫這條路。
在這段過程中,我曾焦慮、曾懷疑,也曾筋疲力竭,但我始終沒有放棄。
因為我知道,這不只是一場升學考試,而是一段確認理想、面對挑戰、學會堅持的旅程。
現在,我站在牙醫系的起點,回望這一路走來,滿懷感謝。感謝曾經跌倒的自己,感謝老師的陪伴與指引,也感謝那個從病人身上學會關懷的自己。未來的路仍不輕鬆,但我已準備好,以謙遜的心走進診間,以科技的眼看見未來,以醫者的責任回應這份召喚。
感謝老師的話
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對我而言,書審資料的準備一直是一項既陌生又充滿挑戰的任務。起初,我對於如何撰寫、如何呈現自己的優勢毫無頭緒,只覺得自己的經歷平凡、不足以構成亮點。
但正是在老師耐心且細緻的指導下,我得以一步步釐清方向,學會如何反覆修正、整理學習歷程,並從中深入挖掘自己的成長與特質。
老師教會我如何將經歷轉化為有邏輯、有層次的書面資料,讓原本迷惘的自己逐漸建立起自信與明確的申請目標。
而在書審之後的面試準備階段,老師依然給予我全力的支持。
從構思自傳內容、釐清讀牙醫的動機,到逐題模擬面試練習,老師始終耐心聆聽、細心回饋,讓我能在每一次的練習中不斷成長。
老師的提問與建議總是能直指核心,引導我反思自身的立場與價值觀,並恰到好處地協助我更清楚、更具說服力地表達自身觀點。
當我陷入壓力與自我懷疑時,老師不只提供技術性指導,更提醒我要回首初衷,準備的不只是答題,更是面對未來的心態。
這樣的引導,讓我意識到申請的過程不只是為了錄取,而是邁向成為一位有理想、有準備的準牙醫的重要起點。
如今我順利錄取,回望這一路的努力與轉變,我最感謝的人之一,就是這位始終如一陪伴在側、給予信任與支持的老師。這段時間的鼓勵與啟發,是我未來道路上最珍貴的力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