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全面說明「學習歷程檔案」詳細說明各項內容的準備方法、格式規範、上傳流程與教師認證機制,並比較學習歷程檔案與傳統備審資料的差異。
特別針對「課程學習成果簡述」與「多元表現簡述」的撰寫技巧提供實用建議,幫助同學們優化資料內容,提升個人申請錄學的錄取率!
學習歷程檔案為記錄高中生在學三年的檔案,是108課綱的重點。
核心在於了解學生課內學習與課外發展的狀況,好讓日後個人申請入學時,招生單位不僅只看到各學科成績。
還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專長、興趣、潛力以及在校內外的成果,並依此對學生有著更全面的評估。
這兩種資料只需要在考完學測後,開始申請入學時再做準備就好。
學習歷程檔案不僅是對各學科成果的總結,也是同學們展現自己的全面發展。
因此,在個人申請入學時,同學們需要從自己歷年的學習歷程檔案中,挑選3項課程學習成果與10項多元表現。
以及附上學習歷程自述與其他校方要求資訊,來提供給大學校系進行審查。
學習歷程檔案與備審資料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形式是做了更改。
在過去99課綱時代(現今為108課綱),學生在個人申請入學時,往往需要自行準備紙本或電子格式的備審資料(第二階段的審查資料)。
準備時間通常都是在學測結束後,學生才匆忙將高中三年累積的各項表現與成果整理出來,再自己進行排版與裝訂。
而更改為108課綱,推行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後,以往的備審資料準備方式已被取代。
學生需從高一開始持續累積學習成果並定期上傳,形成更有系統的準備方式。
傳統的備審資料格式相當自由,由學生自行決定排版方式與內容項目,因此呈現出來的資料品質不一。
學習歷程檔案則採用統一的分類系統與平台上傳格式
總而言之,學習歷程檔案強調過程累積與系統性,而傳統備審資料偏重結果呈現與個人彙整。
對於大學校系而言,可以透過官方系統查看考生的學習歷程檔案,確保內容的真實性。
對於學生而言,只須按照進度上傳資料,就可以不用額外再花時間整理、美編備審資料了。
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基本概念後,就可以開始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拉~
以下會詳細說明各項目的操作流程,幫助同學們一步一步了解、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喔
這部分由學校上傳,但同學們也記得做二次確認。
開學時,教務處會在學習歷程平台上為每位學生建立基本資料,包括姓名、學號、班級、科別,以及歷年擔任的班級或社團幹部職務等。
如果你有擔任幹部(例如班長、社長)或獲得校內特殊身分(例如小老師),要自行確定學校是否已將相關經歷登錄在「基本資料」中喔!
若果有遺漏,立即主動向導師或教務處做反應。
總之,一般學生無須自行上傳基本資料,但務必要定期查看平台上的基本資料是否正確無誤!
這部分由學校上傳,內容包含同學們在校所修習的所有課程名稱、必選修別、學分數以及每科成績。
此修課紀錄同學們也無法自行修改。
平時需要做的是:認真對待每一次考試與課程。
若有發現錯誤,一樣要儘早通知學校進行修正喔!!
這是同學在學習歷程檔案中需要特別投入心力準備的重要環節之一。
在每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會或多或少會產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例如研究報告、實驗紀錄、專題作業、作品集、展示影片或閱讀心得等。
這些都是值得保留下來的重要紀錄。
多元表現涵蓋範圍廣,包括任何課程成績之外能展現你多元發展的事蹟與經驗。
製作多元表現檔案時,可依照不同類型分門別類準備材料。
例如:競賽得獎證明、語言或技能檢定證書、社團活動紀錄、志工服務證明、校內幹部任命狀、營隊研習結業證書、自主學習計畫報告等等。
當你完成上述四大類資料的建置後,你的學習歷程檔案就算初步完成了。
在整個高一到高三的階段中,務必要養成定期整理與上傳學習成果的習慣。
這樣一來,到了高三申請大學時,就不需要匆忙補資料或臨時準備。
而是能從容地利用先前累積的成果,有系統地強化你的申請內容,提高錄取的機會。
並不是每堂課的每一份作業都需要上傳。
建議挑選那些與你未來升學目標相關,或是最能展現你學習成果的作品。
例如,若你打算申請理工科系,可以選擇上傳科展報告或程式設計作品。
若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則可上傳歷史小論文或社會調查資料。
總之,挑出那些你投入最多心力、最具成就感的內容,會更有說服力。
另外,雖然每門課的上傳件數沒有限制,但「重質不重量」
與其上傳多份零散的小作業,不如將相關內容統整成一份有系統資料,更能清楚呈現你的學習深度與反思能力喔!
在正式上傳學習成果之前,建議先花些時間仔細整理與美化你所選的作品。
此外,為符合學習歷程檔案的格式要求,建議將所有內容(除了影音檔案)轉存為PDF檔案。
因為PDF格式不僅能整合多頁資料,也不易被修改喔。
每一份課程學習成果在上傳時,都必須附上一段不超過100字的「簡述」,也就是一則濃縮的摘要說明。
這段文字雖然篇幅較短,但它非常重要喔!
許多教授在審閱學習歷程檔案時,第一眼就會注意到這段簡述。
內容可以點出這份成果的核心主題、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你從中獲得的最大收穫。
例如:「透過這份專題報告,我深入探討了本土語言消失的原因,學會了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確立未來研讀語言學的動機。」
像這樣清楚、有重點的簡述,能讓審查者迅速掌握成果重點,並對你的學習表現產生興趣。
將整理完成的成果檔案(不論是PDF或影音檔案),連同精心撰寫的百字簡述,上傳到學習歷程平台對應的課程欄位。
通常你需要先選擇對應的科目,接著上傳檔案並填寫簡述內容。
上傳完成後,請務必點選「送出教師認證」或類似按鈕,通知任課老師進行線上認證。
認證的截止時間通常落在學期末或暑假初,因此要密切注意學校公告的時間表,以免錯過重要期限。
如果臨近截止日期而老師尚未完成認證,你可以禮貌提醒老師。
如果最終未通過教師認證,這個成果將無法列入正式的學習歷程檔案中!!
每學年結束時,學習歷程平台會開放學生從當年度經教師認證的課程成果中,勾選最多6件作為正式提交資料。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這一年內上傳的成果超過6件,就需要從中挑選出最具代表性與說服力的6件。
進入平台的「勾選課程學習成果」功能後,選取你想提交的項目並儲存。
接著,學校的行政人員會在教育部規定的時程內,將你所勾選的成果資料上傳至中央資料庫。
在這個過程中,你還可以再次檢查簡述與檔案內容是否正確,確認無誤後再送出。
等到高三時,這些已存入中央資料庫的成果就能作為申請大學的重要資料使用。
每當你參與活動並取得證書或相關證明時,務必將這些資料好好保存。
紙本證書可以掃描後轉成圖片或PDF檔案。
若是原本就是電子檔,則記得備份留存以免遺失。
為了方便日後整理與上傳,建議你建立一個專屬的資料夾。
並依照時間順序或活動類別將高一至高三期間的所有證明文件有條理地分類存放。
這樣一來整理起來會更有效率也更清楚。
並非所有的活動經歷都適合納入學習歷程檔案。
因此建議優先挑選那些對你個人成長具有深遠影響,或與申請科系方向密切相關的活動。
例如,若你有志於報考理工科系,參加科展、奧林匹亞競賽等活動會為你的申請加分。
若偏好文法商領域,擔任校刊主編或參加語文競賽將更具說服力
而像長期志工服務或參與國際交流,則有助於展現你的社會責任感與國際視野。
記住要兼顧多樣性與相關性,你的多元表現不僅要展現出多方面的能力。
還要與目標科系的教學理念與發展方向有所連結,讓整體學習歷程更說服力。
將你挑選出來的每項多元表現資料整理成內容清晰、有條理的檔案是關鍵步驟。
別忘了,每一件多元表現資料都必須搭配一則不超過100字的簡述。
這段說明應著重在你從這次經驗中培養了哪些能力或得到了什麼收穫,而不僅僅是單純描述活動本身。
進入學習歷程平台中的「多元表現」上傳區後(有些系統可能會依活動類型分成社團、競賽、志工服務等分類)
請依據你要上傳的內容選擇正確的類別。
接著點選「新增」或「上傳」,依序填寫活動名稱、撰寫不超過100字的簡述說明,並附上對應的檔案。
檔案格式方面,證明文件可使用 PDF、JPG 或 PNG 格式,單檔上限為 4MB;影音檔則限 MP3 或 MP4 格式,容量不得超過 10MB。
由於多元表現部分不需經過教師線上認證,上傳後系統通常會自動儲存,並顯示「已上傳」的狀態即可完成。
與課程學習成果一樣,每學年結束時,你需要從當年度已上傳的多元表現中,勾選最多10項作為正式提交的資料。
如果你當年參與了許多活動,建議精挑細選出最能突顯你特長、對申請科系最有幫助的那十項。
若上傳件數不到10項,也不需要勉強湊數,重點在於內容的品質與代表性。
勾選與提交的流程與課程成果相似,在學習歷程平台中使用對應功能勾選要提交的項目,確認無誤後,學校會統一將資料上傳至中央資料庫。
要注意的是,大學校系未來所看到的,只會是你所勾選並正式提交的那幾項活動資料。
因此,請務必謹慎挑選,將最能展現你高中生活特色與能力的活動呈現出來。
在學習歷程檔案中,「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這兩大項目需要同學們親自撰寫文字內容,特別是每項成果所附的「簡述」。
這些簡短的描述往往是審查老師最先閱讀的部分。
因此撰寫得是否清楚、有重點,將直接影響對你整體表現的第一印象。
為了讓簡述更具說服力,撰寫時不僅要掌握基本架構與要素,也應避免常見的錯誤表述,並設法展現出你獨特的學習歷程與個人風格。
以下將針對「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的簡述撰寫提供具體建議,協助同學提升內容的說服力。
延伸閱讀:論述型與敘事型的撰寫方式
課程學習成果基本類型分為「書面報告、自然探究與實作、社會探究活動。」
多元表現的證明文件,像是獎狀、證書或活動照片,本身僅呈現你「做了什麼」。
關鍵的是,要透過說明文字來補充這段經歷的意義與價值。
撰寫多元表現的「活動簡述」時,建議使用「STAR法則」來組織內容,讓簡述既清楚又有層次。
透過用心撰寫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的內容,學習歷程檔案會更具說服力與吸引力。
在教授眼中,一份架構清楚、重點鮮明的資料,遠比堆砌大量瑣碎卻缺乏深度的內容來得更具價值與印象。
因此,務必善用前面提到的撰寫建議,精煉文字表達,讓每一份成果都能開門見山、亮點清晰,真正展現出在高中階段的努力與未來的潛力。
多元表現系列文介紹:
在製作與上傳學習歷程檔案時,熟悉並遵守相關格式與規範非常重要。
這不僅能避免技術性錯誤,也有助於資料順利被系統接收與儲存。
內容說明 | 檔案格式 |
---|---|
檔案類型與容量限制 |
文件
影音檔案
簡述
|
檔名命名規則(無硬性要求) |
|
文件版面 |
|
照片品質 |
|
總之,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時,請牢記兩大原則:「符合系統規範」與「提升閱覽友好度」。
一方面要滿足學習歷程平台對格式、大小、命名的技術性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教授下載後閱讀的便利性,讓內容排版清楚、結構分明。
如果同學們想看學習歷程檔案範例與自傳範例,可以點選下方連結進行查看。
完成學習歷程資料的整理與準備後,接下來就要透過教育部提供的「學習歷程平台」來上傳與管理這些檔案。
依各校系需求,針對以下五大項上傳PDF檔
每一檔案限 5MB,建議使用PDF轉換工具
更詳細的教學步驟可以查看 114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招生 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作業操作說明手冊
這些早期累積的成果依然非常有參考價值!
高中階段本就是探索自我與興趣的重要時期,目標科系有所轉變是很自然的事。
即使後來方向改變,先前的學習經歷也不會白費。
在大學申請時,你可以選擇性提交與新志向較為相關的成果,同時在自傳或面試中主動說明。
過去的學習如何引導你發現真正的興趣,以及那些經驗帶來了哪些技能、啟發與反思。
這樣的轉折過程反而能展現你思考的深度與成長的軌跡,更加引人注目。
學習成果經教師認證且期末提交後不可更改。
多元表現每年可勾選十份上傳。
學習歷程檔案並沒有統一的內容格式規定。
除了檔案類型與大小需符合上傳規範外,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表達方式來呈現成果。
是的,若你是透過「個人申請」途徑報考大學,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後,就必須提交學習歷程備審資料,這是參加第二階段甄試(如面試或筆試)的必要條件。
更多常見問題請查看 【個人申請入學】學習歷程檔案怎麼做?常見Q&A統整|學習歷程懶人包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看起來複雜,其實只要掌握方法就能輕鬆完成。
如果你對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或自述內容還有疑問。
歡迎諮詢 TKB 專業顧問團隊,協助你釐清方向、精修內容,強化申請入學優勢!
現在就填寫表單,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繫,提供一對一學習歷程檔案諮詢服務!
課程類型 | 課程內容 | 上課模式 |
---|---|---|
課程類型
學習定向
|
課程內容
進行目標科系的探索與科系職涯規劃。
|
上課模式
一對一輔導
|
課程類型
自主學習計畫
|
課程內容
結合目標科系與學生興趣,規劃專屬個人自主學習計劃,並輔導完成計劃與成果報告。
|
上課模式
一對一輔導
|
課程類型
讀書心得
|
課程內容
依目標科系挑選該領域書籍,撰寫讀書心得報告,可投稿中學生網站讀書心得競賽。
|
上課模式
一對一輔導
|
課程類型
學習歷程精修與上傳輔導課
|
課程內容
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前,由顧問師協助檢視與修改上傳檔案之內容、排版。
|
上課模式
一對一輔導
|
高中升學資訊站|粉絲專頁 | 高中升學資訊站|官方帳號 |
---|---|
高中升學資訊站|粉絲專頁 ![]()
按讚接收最新考試資訊!
|
高中升學資訊站|官方帳號 ![]()
加Line好友詢問相關資訊!
|
填表將根據需求,提供相關免費學習資源與課程優惠,專員將在收到訊息後盡速為您服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