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系研究所可以幫助現有大學畢業生深入學習並更新電子技術知識,提升在相關領域的專業深度。
除了深化專業技能,也為跨領域的發展提供了絕佳機會。對於希望轉型至物聯網 (IoT)、半導體設計或智慧裝置開發等新興技術領域的人士,電子所是一個重新學習與實踐的橋樑。
隨著 2025 年科技進步的浪潮,AI和車用電子等領域快速崛起。電子所不僅讓學員能夠學習最新技術,還能迅速切入這些炙手可熱的產業趨勢,為自己的職涯增添競爭力。
此外,透過進入電子系所學員可以建立強大的專業人脈網絡,與來自不同學校的專業人士交流合作,共同提升競爭力,拓展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電子系所的研究所甄試攻略,以及學員們在書審與面試過程中的心得吧!
目前在台灣,電子系所畢業生的職涯發展與薪資情況,會根據所屬產業和職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電子產業涵蓋的範圍極廣,包括半導體設計與製造、消費性電子產品開發、物聯網 (IoT)、車用電子、5G 通訊、人工智慧硬體等領域。
每個領域對專業知識和技術的需求不同,因此薪資與發展潛力也有顯著差異。
以下整理了一份薪資行情與市場需求彙總的表格,讓同學更清晰地了解電子相關產業的職位與薪資情況。
領域 | 職位 | 平均起薪 |
---|---|---|
半導體 | IC 設計 | 50,000 - 70,000 |
半導體 | 製程/設備 | 45,000 - 65,000 |
物聯網 (IoT) | 系統整合 | 45,000 - 60,000 |
物聯網 (IoT) | 硬體開發 | 50,000 - 65,000 |
車用電子 | 車用電子軟硬體 | 48,000 - 65,000 |
車用電子 | 電力電子設計工程師 | 50,000 - 70,000 |
通訊與網路 | 5G 通訊 | 50,000 - 70,000 |
通訊與網路 | RF/天線設計工程師 | 55,000 - 75,000 |
人工智慧硬體 | AI 硬體加速器設計工程師 | 55,000 - 80,000 |
消費性電子產品 | 嵌入式系統工程師 | 45,000 - 60,000 |
電子所畢業生的起薪大多從 4 萬至 5 萬起步,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薪資水準也會隨之顯著成長。
特別是在高技術門檻的領域,如 AI 硬體開發、5G 通訊工程 和 半導體設計,資深專業人才的薪資更是具備高度競爭力。
掌握新興技術趨勢,持續深耕專業知識,將有助於提高自身在這些產業中的價值,成為無可取代的電子專業人才!
甄戰的老師在我推甄準備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展現了強大的專業知識和親和力,更是給予了我寶貴的建議與引導,成為我準備過程中的重要後盾。 無論是書審、學校選擇,還是模擬面試,都會與我溝通、給予建議 讓我能夠清楚地理解並吸收老師所傳達的重要訊息,這些都成為我寫作書審時的動力源泉。
首先我在準備書面審核前花了一個月準備考多益,我認為這對推甄內容是有加分的,且最好是能在大三下學期末就開始思考能寫什麼,不夠就暑假去趕快參加活動,不然被審內容會十分平庸。 還有建議一定要做專題,雖然對許多系來說專題不是畢業要求,但是我發現申請研究所時,有很多所有專門一欄是要填寫專題內容的。 如果沒做或是沒寫成一篇書面報告就會很尷尬,並且 有做專題教授就會知道你有一定的自己研究能力,對研究所申請幫助非常大。
給未來學弟妹的建議:最大的建議莫過於要趁有時間的時後趕緊做書審資料,越接近考試日越容易緊張、焦慮,如果還要撥出心力準備書審資料著實非常困難 ,另外不要不把書審資料當回事,好好的準備會很有優勢,也希望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的學弟妹們可以趁有時間好好的豐富自己的經歷, 無論是參加研討會、發表期刊論文、參與國際活動、大專生計畫、專題等,都非常加分 ,如果甚麼經歷都沒有的話,在後面即便如何思索怎麼包裝自己,都會沒有任何實據佐證。
在報名補習班前,我是一個非常沒有自信的人,因為我的在校成績太糟糕了,這使我對於未來能不能上我學校都覺得有困難。 但在補習班的教導下,我逐漸補足我原本缺乏的基礎,而這也讓我學校成績逐漸進步,讓我壓力不再那麼大,也覺得未來是有機會的。 不過 令我意外的是,沒想到進步程度是如此之大,使我可以直接透過申請管道入學,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也讓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選擇推甄這條路後,在大二大三時除了保持好成績與排名外,還要去參加全國性的比賽,如ICPC、NCPC等程式比賽。 若有機會跟著指導教授做論文研究,也要積極的去參與,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成果。 專題研究也是要在推甄前就製作完畢,做出成果來,才能放進自己的備審資料中。 撰寫備審資料的時間, 建議在大三暑假就開始製作,才不會到10月要報名時手忙腳亂,越早完成初稿越好,之後有新的只要再後續補上就好。
專題從了解其背後原理到學長姐指導到實際操作、實驗結果報告撰寫需要一段非常長的時間。 除此之外,提早開始也才有機會發表論文、投稿期刊,而這也是甄試很加分的一環。
像是我於大二結束的暑假進入實驗室學習,仍然花了約1年多的時間才將專題完成一段落,並發表至國際研討會,而學校專題實作的時程是排在大三下才開始,僅僅只有半年的時間可以進行,時間是一定不夠的。
許多學校會需要學生額外填基本資料表,表格內不外乎包括歷年成績,而其中還需要特別列出專業科目成績。
在大學期間沒有修過該課程,那麼審查老師也較難看出你的專業科目知識是否具備。
最大的建議莫過於要趁有時間的時後趕緊做書審資料,越接近考試日越容易緊張、焦慮,如果還要撥出心力準備書審資料著實非常困難,另外不要不把書審資料當回事,好好的準備會很有優勢。
甚至大三的學弟妹們可以趁有時間好好的豐富自己的經歷,無論是參加研討會、發表期刊論文、參與國際活動、大專生計畫、專題等,都非常加分,如果甚麼經歷都沒有的話,在後面即便如何思索怎麼包裝自己,都會沒有任何實據佐證。
從各個學校甄試所需準備的資料中,可以發現大多系所需要的項目包括自傳、歷年成績單、研究計劃書、英文能力證明、有利審查資料及推薦函。
從報名開始至書面資料繳交結束約只有一周的時間,時程非常緊湊,且學校還有專題實作競賽與期中考等的事務,因此所有資料一定要事先準備好,並提早確認資料正確無誤。
自傳是讓審查老師認識你的第一步,內容一定要清楚地顯現出你的個人特質且為甚麼適合該系所,標出關鍵字很重要,沒有人想要看大篇幅的文章。
從中可以說明於大學中學習到了甚麼技能(修課經歷、實作經驗、程式能力)、參加過甚麼活動(社團、系學會)、就讀研究所的心路歷程(為甚麼要就讀研究所、為甚麼想申請該系所)。
首先,針對欲申請的系所進行教授研究領域調查,尋找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寫出自己如果進入了該系所要怎麼規劃研究所生涯。
可以在裡面列表說明自己想要修甚麼課(至該系所網頁看碩士班修課表)、碩論想要做甚麼方向的題目(看教授實驗室歷年的論文題目與內容),若審查老師對你的研究計畫有興趣那麼口試時就會有更多機會可以交流。
在大學中,大多時候都會花較多時間在自己的專業科目上,較難顧及英文能力,但進入研究所後閱讀論文的能力很重要,由於論文大多是英文為主,若英文能力不佳可能會影響到研究所學習。
平時修課所使用的書籍盡量以原文書為主,訓練自己閱讀英文文章的能力。在大學期間也可以撥空考取多益證照,免得拖到推甄前才考,成績又不理想。
這部分主要可以放活動社團參與證明、大學期間獎狀、學術論文發表、專題實作報告等。有些資料從大二時就可以開始整理,像獎狀證明等。
而專題與論文我覺得對於甄試生是很加分的事情,因為可以從中看出你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進入研究所後能適應的更良好。
從大二開始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未來想要以哪個領域為主,早點開始做專題,除了能將專題做的更深更熟外,也能從實作過程中了解自已適不適合,若不適合也可以當個經歷並盡快更換跑道。
備審準備的重點在於完整,不一定要非常豐富,但規定的內容都準備才不容易失分,一般來說會有好幾個部分。
這部分不要太冗長,將重點放在個人特質並結合該系所需要的人格特質,結合說明可以更說服委員相信你是他們要的人才。
個人經歷的簡述也很重要,要如何讓別人快速認識你,最有效的方式是條列出你大學做了甚麼事。
要記得審查委員不會有太多時間花費在你的書審資料上面,盡可能做得精簡;就讀動機的部分可以透過該系所的網頁查詢,上面都有他們需要甚麼人才,以及系所目前的近況,包含獎學機制的內容、企業合作資訊、及其他方面等,非常有幫助。
這部分的重點是讓審查委員看看你有寫計畫的能力,在論述方面一定要有理有據,前後邏輯一定要正確、有條理,格式的部分可以參考碩博士論文網上面的學長姐寫的格式。
研究的方向可以看看系所上大部分教授在做的內容,選取相關主題撰寫非常優勢。讀書計畫因人而異,我是以條列方式簡單撰寫。
這個如果之前有用過就比較輕鬆,我是在準備甄試的時候才做的,會比較趕也比較迷茫,只須記得格式正確、論述邏輯正確,好好的將自己研究成果展現出來即可。
這部分可放自己參與競賽的證明、得獎證明、研討會參與證明等有利於審查的部分
我有放關於我實習的經歷以及大學期間得獎紀錄等。不需要把從小到大的經歷都一一條列,可以選大學期間的內容就足夠了。
研究所推甄可分成 2 個環節:
多數校系的口面試成績都佔了 40 ~ 60%,因此面試也是不可輕忽的環節。TKB 甄戰提供備審資料、口面試的一對一教學,讓你向教授清楚表達自身經歷的優勢。
項目 | 說明 |
---|---|
項目
課程名稱
|
說明
在職書審口試輔導
|
項目
授課方式
|
說明
一對一個別指導
|
項目
課程內容
|
說明
碩博士級專業師資指導備審資料製作、口面試技巧
|
項目
課程次數
|
說明
依學生需求配置
|
填表將根據需求,提供相關免費學習資源與課程優惠,專員將在收到訊息後盡速為您服務,謝謝。